新闻中心 /News
可怕的粉红税,使女性每年多花数千元,将她们逼向败家之路
你知道吗?全球女性平均每年都要在消费上被商家多割一大笔韭菜!而这,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粉红税。
那么,什么是粉红税呢?
粉红税最早在1930年左右提出,它是指在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产品和服务种类中,面向女性消费者的定价远比男性要高。之所以称这种现象为粉红税,是因为在大部分商家的性别偏见中,女性都喜欢粉红色,并倾向于消费此类色系的产品。
不知大家是否对前几年的一个网络热梗有所印象。就是女性稍微修剪一下头发,在没什么变化的情况下,就花去上百到上千元。
而男性花更多时间剃头,最多花十几到几十元不等。
这个热梗,虽然好笑。可令人警惕的是,凭什么女性要多消费那么多钱呢?
有些人可能认为,这是因为面向女性的产品和服务更精细,所以女性才会花更多的钱消费。
但这样的情况,又要怎么解释呢?
在美国某知名品牌的剃刀产品中,普通剃刀定价10.49美元(折合人民币66.81元)。
女性专用剃刀的定价是10.99美元(折合人民币70.00元)。
而考察两款产品的构造和功能,却没有太大的区别。仅仅是因为女用剃刀使用了女性化的包装和种类标签,商家就硬从女性消费者的钱包中多搜刮了整整0.5美元(折合人民币3元左右)。
事实上,女性消费者被商家薅的羊毛又岂止是区区0.5美元呢?
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?在现在的消费市场,大到奢侈品、家具、衣物,小到日护用品,大部分面向女性客户的商品定价总要比同类型的男性商品偏高一些。
某大牌同配方洗面奶男女产品价格对比
不仅如此,在一些同类的产品对比中,面向男性的产品不仅在定价上比女性产品更低,质量和性价比还更好。
男性瑜伽垫不仅更便宜,尺寸和厚度还更具优势
也就是说,女性消费者不仅掏了更多的钱,还买了更差的产品。
除此之外,一些专门供用于女性消费者的产品,也曾因为暴利的物价,而被备受吐槽。
在2020年BBC的新闻报道中,英国女性每月购买卫生棉条和卫生巾的费用可能高达8英镑(70元人民币),大约有10%的女孩完全负担不起。
虽然,粉红税是近年来才兴起的话题。但其实,社会上早已注意到这种异常的现象了。
早在1994年,美国加州就进行了一项性别定价研究,研究显示,每个美国女性平均每年在个护服务上比男性多花了1330美元。预计在2019年时,这个数值还要涨到2135美元。
而在2016 年《泰晤士报》的一项调查发现,英国女性在玩具、化妆品和服装方面的平均收费比男性高出了整整37% 。
在大众的性别刻板印象中,女性花钱“多”,一般归因为女性爱买买买,爱购物保养,生活上追求精致。可是,排除个人消费习惯和地方物价的原因外,造成女性花钱“多”的原因,绝对和商家创造的“粉红税”脱不了干系。
在大多数商家眼里,女性本来就有逛街购物,勤买服饰打扮自己的习惯。所以,女性商品永远不缺消费者,在这样的情况下,肯定是要尽可能地割她们的韭菜。
而对于懒得购物的男性来说,当然要努力保证良好的质量,留住这些稳定的消费人群。
这种差异明显的看法,不仅是对女性的性别偏见,还是对她们的消费剥削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种付诸行动的观念,间接加重了女性的生存成本和生存压力,使大部分女性过上了更为艰辛的生活。
对于商家一手创造的“粉红税”,不同国家也尝试过相应的控制措施。
1996 年,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皮特·威尔逊 (Pete Wilson) 实施了 《废除性别税法》,要求商家在提供相同时间、成本和技能的服务时,向女性和男性收取相同的价格。
2004年,肯尼亚共和国废除了卫生棉条税,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本国女性在粉红税上的支出。
然而,就目前的趋势而言,粉红税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退出消费市场。
针对这样的情况,我这边建议女性消费者可以将消费需求多投入于商品的实际功能上,不过分关注商品的外形包装,不盲目追求商家为割韭菜而营造的潮流噱头。比如,用9.9包邮的便宜笔筒代替价值数十元的化妆收纳筒,用几元钱搞定的维生素药片,代替数百元的维生素软糖胶囊等等。在保证自己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,不被粉红税左右消费支出!